(资料图片)
愿世界少些政治欲望,多些和平。
这部电影的老版当年引起了很大的轰动,也斩获了当年的奥斯卡,如今被翻拍,从最后的效果来看,也是挺成功的。我也是后面才知道这电影是改编于小说,而且在小说中的结尾是这样写的“然而,在这一天的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分明写着:‘西线无战事’。”明显这样的结尾更加讽刺,可惜被删了,画面请大家自行脑补。
我觉得无论是新版还是老版,二者从电影中传达出的想法都是反战。但是从剧情的角度出发,我觉得老版对于剧情设计非常精彩,人物的成长和参战意愿的反转过渡得很合理,人物的色彩即使是在黑白电影中也是那样的吸引人,‘五彩斑斓的黑与五光十色的白’这样不恰当的描述此刻似乎也显得合理起来。既然在我心中老版是很优秀的,那新版就不值得看吗?当然不是,新版也有很多优秀的地方。新版弥补了老版之中色彩上的欠缺,让整个战场的环境更加鲜明,人物的牺牲变得浓墨重彩起来,气氛也能被渲染得足够到位。在一些必要的场合,那种来自颜色的对比暗示,特别的显眼,让人无法忘却战争卑劣的一面,着实愤怒。
两部电影中都不能忽略的一个重点就是背景音乐。在老版中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东西,但是贯穿全篇的,总是那络绎不绝的炮弹声。极速下降的炮弹总是成群相伴而来,那种撕裂空气的嘶吼声,似乎总是在显示着它那摧枯拉朽的威力何其的大,人类在它面前显得那样的弱小。每一次的撕裂声,也像是在暗示着战场上士兵内心的恐惧,多么有现实的声音啊,连接着多少人生与死啊。在新版中,不断响起的鼓点音乐,也并非是士兵的战歌,在肃穆的场景之下,似乎下一刻就是死亡。人性的黑暗在被压抑,守卫疆土的士兵变成了权力者的棋子,即使牺牲,也就是指挥者的决策失误罢了,多么的荒谬。
既然都说到这了,不妨再看看电影中的那些黑暗的成分。在老版中,电影中充斥的是国家当权者对群众的欺骗。他们欺骗群众,骗取年轻的学生保家卫国,将热血投身于战场,实则只是为了自己对他国领土的侵蚀野心。允诺中年的邮差的少许权利,让他进入战场成为下一个牺牲者。而身处后方的年迈之人,整天自以为是的聊着己方军队的丰功伟绩以及自己做出的捐献,哪会得知前方的士兵过着吃着上顿没下顿的生活,至于那几乎没动的西方战线,何其可笑。在新版中,同样在讲述‘无意义’的牺牲时,采用了另一种剧本,这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。当停战时间点即将来临之际,‘将军’为了他所谓的‘荣誉和职责’,让士兵再次冲锋,这样的牺牲完全的没意义,可现实战场就是那样的残酷,在一个信息和文化不够先进的年代,人命显得那样廉价,即便是将军的狗都能吃上新鲜的食材,而战场的士兵只能用最苟且的食物为生,其中的黑暗就像无底洞一样把所有人都吸了进去,等待着他们的只有失败和死亡。
在和平年代真不能忘却战争的黑暗和恐怖,追求和平是每一代人都应该为之努力的,同样类型的电影我还推荐一下《我们的父辈》,同样是从德军军队的视角出发,去描述不同背景之下人物命运的不幸,真的值得一看。如果大家有时间真可以两部都看一下,不分先后,即便是身处黑暗,电影中也存在凸显人性美好的一面,希望大家慢慢挖掘并思考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大众经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