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批“古风网红”牛在哪?

来源: 正观新闻 2023-08-15 15:01:36


(资料图)

在蝉鸣声中炼烟做墨,从种植开始还原蓝染工艺,于沙漠之中重现千年绝技打铁花……乘着短视频的东风,一大批中华文化传统精粹成为新晋“网红”。

近些年,“网红经济”发展迅速,但入局者越来越多,“长红”也变得愈发困难。为了充分引流吸睛,一些人便玩起了旁门左道乃至歪门邪道,轻则打内容审核的“擦边球”,重则直接违法违规“博眼球”。大量低质量“网红”和背后病态的走红模式,为互联网发展带来巨大的负外部性,也让观众感到身心俱疲。在这样的内容生态中,大家都在期待更多正向厚重的内容,而一些视频博主也乘势转型,摒弃绚丽的特效、复杂的设计、嘈杂的背景音,在“慢生活”中复刻中国传统物件、技艺,展现中国传统文化,如一股“清流”,唤起了大众对“国风”“古风”的记忆,成为“网红”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
传统文化通过短视频当上“网红”,也给互联网内容发展带来不少启示。一段时间以来,不论是平台企业还是广大受众,总有某种潜移默化的意识,那就是网络文化一定是充满“科技审美”的,高级的内容就应该是未来感十足的工业化成果。但事实上,“工业”“未来”只是互联网多元世界的一个侧面,“传统”“非遗”也可以借助网络焕发崭新的生命力。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矿藏极其丰富,那些饱含鲜明民族风格的内容,完全可以通过综艺、影视、游戏等形式进行浪漫化、艺术化的呈现。过去这些年,从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到《中国诗词大会》,从《中国奇谭》到《唐宫夜宴》,这些标杆性文艺作品,都取得了口碑与人气的双赢,成为形式与内容“比翼双飞”的生动范例。

放眼未来,视频化仍然是内容传播的重要形式。更好做到“润物细无声”,就要让传统文化成为互联网内容中自然而然的部分,让每个人都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使者,令传统文化在“群众的智慧”中实现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在这个过程中,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改善推荐算法、设立激励机制、开发相应创作工具等方式,引导用户深度挖掘各种各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并记录下来。这不仅是平台健康发展的一大助力,也满足着社会对于“科技向善”的期待。

传统文化是我们的“根”。让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技艺“活过来”并“火起来”,我们的网络世界将更加丰富多彩。

(原题为《这批“古风网红”牛在哪》 作者鲍南 来源 北京日报)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大众经贸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  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